12/24/2009

高達回顧展



久仰高達楚浮這些新浪潮大師之名...
一直沒有機會親身感受所謂大作...
直到上月好好連看四部高達心血...
果然名不虛傳...有如醍醐灌頂....
感覺就好像當年在奧塞美術館...
連看好幾個大廳的莫內和梵谷...
整個視覺衝擊到爆炸...
整個心靈震撼到失神...

只能說...後勁十足阿...
這不是一般我們想像的電影...
根本可以算是藝術品了其實...
當然不是不愛看阿凡達那種...
聲光效果驚人花大錢美國片...
那種片看的很爽然後結束就空虛...
高達當下看的很幹...不知在幹麻...
但是回家後細細咀嚼思考...
它的高潮可是一波波而來...
如同純麥威士忌一樣...
可能有煤炭味木桶味海風味....

看"芳名卡門"時同行友人差點翻臉...
問我到底這部片跟舞蹈有什麼關係...
生氣說那海浪是在幹麻一直出現...
結果她...隔兩天自己又去買票看一部...
哈哈...這就是高達的魔力吧....
很幸運的我從黑白片的"不法之徒"
循序漸進到彩色印象派的"週末"
然後到達其社會主義的"激情"
最後結尾以金棕櫚的"芳名卡門"
剛好完整一個時代一部片...
其實如果有時間真想每一部都看...

想想人家在40年前就能拍出這種傑作...
那時台灣也許連飯都吃不飽也就算了...
不過現在電影導演真的該加加油...
多拍一些有想法有創意片子好嗎...
高達你真是太糟糕了...把我胃口整個養壞....
前天看"紐約我愛妳"整個覺得糟糕....可惡...

不法之徒
Band of Outsiders (Bande à part)

尚盧.高達 Jean-Luc Godard︱France︱1964︱B&W︱French / English︱35mm︱93min
這是高達最容易欣賞也最受喜愛的作品之一,繼華麗的大製作《輕蔑》之後,高達回到小成本的電影製作,隨意取材Dolores Hitchens於50年代流行的犯罪小說《愚人金》(Fool's Gold),講述兩個對美式文化與好萊塢電影著迷的年輕男子,在英文課上結識一位清純可愛的女孩,三人陷入模稜兩可的三角關係,並且計畫結夥搶劫女孩姑媽 家為逃稅而藏匿的鉅款,結局卻是一場大災難。這是關於三個年輕人的故事,處在註定要失敗的社會邊緣,在晦澀的生存中努力綻放璀燦的生命火花。 高達以母親的名字Odile為女主角命名。為配合片中角色出身勞工階級的背景,Anna Karina在片中的角色不如前作《賴活》來的亮眼,而顯得天真、脆弱又另類。本片有如高達一貫深奧名言的示範版本:「要拍電影,你只需要一個女孩和一把 槍。」高達只用了25天完成本片拍攝,沿用《斷了氣》的攝影師Raoul Coutard,再次發揮手持攝影機的活潑與紀實風格。借用黑幫類型電影的包裝,高達講述一個簡單卻精彩的低俗小說(pulp fiction)故事。影片中的三個主要人物,在三個地點來回進行搶劫的計畫、醞釀與執行。乍看之下,影片的情節和場景都非常簡單明瞭,高達卻有本事透過 穿插的旁白打斷過於順暢的敘事,加上巧妙設計的趣味情節,讓影片處處皆是討喜的機智幽默、流暢的場面調度與輕鬆的節奏,如三人快速奔跑,以9分43秒「參 觀」完羅浮宮,打破美國遊客紀錄的精采橋段。 本片是高達寫給巴黎的一首抒情歌曲,他以尚胡許(Jean Rouch)式的人類學紀實手法捕捉巴黎多采多姿的風貌,不論是白天繁忙的市區、白楊木佇立的郊區,或是夜晚燈火閃爍的街道、地下鐵車廂疲倦面容的乘客、 臥倒路邊的遊民…,讓人想起法國攝影師Brassai黑白攝影集《夜之巴黎》特有的迷人氣氛與愛戀的眼光。 本片許多對話引述自名作與詩歌,如韓波的詩作和《哈姆雷特》的對白。片中對電影的引述更為精彩,包括《秋水伊人》(Umbrellas of Cherbourg)的配樂歌曲,好萊塢經典電影《比利小子》(Billy the Kid)、卓別林的《淘金記》(The Gold Rush)、《移民》(The Immigrant)、楚浮電影《夏日之戀》(Jill and Jim)等影片橋段的模擬,都是本片趣味橫生,讓人難忘之處。觀眾也不難發現,昆汀塔倫提諾的經典B級片《黑色追緝令》中,鄔瑪舒嫚和約翰屈伏塔跳舞的情 節,就是藉由擬仿本片三位主角在咖啡店跳麥迪森舞的片段向高達致敬,而麥迪森舞正是當年從美國傳入法國的流行舞步。塔倫提諾還將自己的製作公司取名為A Band Apart。王家衛成名作《阿飛正傳》中張國榮的著名對白:「我聽別人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牠只能夠一直的飛呀飛呀,飛累了就在風裡面睡 覺…」,無疑是對本片的引述與致敬。片名「Band of Outsiders」也成為音樂團體、流行服飾品牌的名稱,儼然成為青年叛逆文化的時尚代名詞。

週末
Week End
尚盧.高達 Jean-Luc Godard︱France︱1967︱Color︱French︱35mm︱105min
從片頭一開始,觀眾就面臨無休止的喇叭噪音、怒罵與荒誕莫名的暴力。由名模歌手Mireille Darc飾演的典型資產階級婦女,圖謀病危父親的遺產,於週末偕同丈夫驅車前往巴黎郊區,途中卻碰到一場連環車禍造成的嚴重塞車,接著陷入一連串人性扭曲 的夢靨。汽車駕駛們抓狂般地咆哮,進行搶劫、放火、施暴、謀殺甚至食人…等等煉獄般的惡行,高達卻將這些事件處理成極為自然的過程。他以長達十分鐘的連續 推軌鏡頭拍攝塞車的奇景,無聊的駕駛或下棋、或吹喇叭、或爭執打鬥,車禍現場隨意棄置的屍體,與貪婪自私的資產階級男女並置,構成一幅有如波希(H. Bosch)「享樂的花園」般奇異詭譎的末世啟示錄景象。 和賈克大地一樣,汽車在本片中也被當作是現代社會敗物主義的罪惡象徵,然而高達的批判根本是毫不留情。影片中對西歐資產階級與美式資本主義犀利又苛刻的嘲 諷,與超現實的影像風格都讓人想起布紐爾的名作《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高達在片中也提到布紐爾以集體瘋狂為題的諷喻作品《泯滅天使》The Exterminating Angel,1962)。 高達在片中也大玩各種電影形式的可能,除了塞車片段的長鏡頭,還有360度搖攝農場鋼琴獨奏會的鏡頭。穿插大量引述的字卡做為段落標題也成為他後來典型的 手法。影片開始有一段高達擅長挪用通俗文化元素的情節,女主角對情夫詳細描繪一段她參加的3P性愛艷史,描述情節愈益火熱,攝影機同時緩慢地對著他們推進 又拉遠,後來觀眾才意會到她根本是在背誦典型廉價情色小說的章節。 高達似乎想透過這部影片發洩所有他對60年代政治氣象的絕望與憤怒,他對當時法國社會的極度厭惡、失望與恐懼,讓本片比起帶有悲觀色彩的《狂人皮埃洛》更 加晦暗─人互相殺害,或被機器謀殺。片中這段週末的玩命之旅過程高潮迭起,每一個新場景都激發觀眾新的念頭,但他又不忘提醒我們「正在看一部電影」,一場 瘋狂的喧鬧。許多影評人認為本片是高達最具野心的生涯顛峰之作,而片尾兩行字幕「劇終,電影結束」更強化了這項推測:高達已經準備好要革命,邁向下一階段 的政治電影時期。

激情
Passion

尚盧.高達 Jean-Luc Godard︱France/Switzerland︱1982︱Color︱French/German/Polish︱35mm︱88min
這不是車,這是飛行地毯,走吧~公主! 影片中導演最後樂觀的這句話,讓《激情》成為高達少數以甜美收尾的電影。鏡頭開始擺在藍天的開頭,然後交錯的三個跳接鏡頭,伊莎貝雨蓓飾演失業的女工一邊 吹著口琴一邊抗議,漢娜席古拉則是在旅館內穿衣服的老闆娘,傑茲拉奇威洛茲飾演的導演正在拍一幕很像林布蘭名作《夜巡》的場景,高達音畫分離的慣用結構再 度瓦解故事的主軸,而《激情》瓦解的是許多不同時期的古典名畫,並拆解當中元素分散至這部電影,進而延伸到資方及創作者(同時也是商業與藝術)理念上的拔 河。 《激情》也是一個導演在拍一部「電影」的過程,一個女工在抗爭她的工作,女工的漫遊、抗爭跟導演的迷惘、無表情的畫作人物如出一轍。而穿著貂皮的老闆娘漢 娜冷眼一切。而女工/工廠、導演/片廠,勞資關係也成為高達諷刺資本的對比,這種抗爭的迷失,成為了電影打散秩序的一個起點,最後調解糾紛的導演付不出 錢,女工抗爭失敗,女工與旅館老闆娘原來是導演的新歡及舊愛,角色彼此關係之嘲諷跟瓦解,同時也讓影片聯想出更多的隱喻。高達巧妙的以漢娜觀看自己表演的 舊畫面,支解出戲劇跟人生之間的故事,對比交融出一種奇妙的藝術美感。最終,伊莎貝上了漢娜的車(資本的象徵),前往波蘭,對映著漢娜一開始坐在車內的凝 視,好像她早已預視與祝福了整趟神秘旅程的發展。 高達運用並分解了藝術史上的經典畫作,如林布蘭的《夜巡》、哥雅的《1808 年5月3日》以及德拉夸的《十字軍進入康士坦丁堡》。這些畫作內含各式的激情:有肉體的激情、抗爭的激情、犧牲的激情、更有革命的激情。高達還用了如貝多 芬、莫扎特的古典樂調和氣氛,讓影像看來多麼的美好,但實際卻把故事的這些內在衝突降到最低。三位演員皆以本名演出,顯出另一種真實界線模糊的對照,最後 所有畫作的人物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場景,更是一種破裂後的重組新意。當個人的激情無法喚起同伴的激情,是無法成就作品的。於是,當熱情被支解、曲解,那這種 熱情可以被重組認同嗎?


芳名卡門
First Name : Carmen(Prénom Carmen)

尚盧.高達 Jean-Luc Godard︱France/Austria/West Germany/Switzerland︱1980︱Color︱French︱35mm︱87min
法國劇作家Prosper Merimee所著的《Carmen》是最常被改編,耳熟能詳的文本之一,除了比才的歌劇版本,電影版本則有西班牙導演索拉執導的歌劇電影《卡 門》(Carmen,1983),以及美國導演Otto Preminger的音樂劇《新胭脂虎》(Carmen Jones,1954)。高達的版本更為複雜,彷彿多聲部的樂曲,由《卡門》的多個文本,加上貝多芬弦樂四重奏、電影的拍攝計畫、進行中的電影…,相互對 應、引述、衝突、合奏,時而感傷、時而疏離、時而狂暴,讓觀眾如臨激昂澎湃的Jone Zones現代樂表演現場,需要緊繃全身的神經感官才能招架。 《芳名卡門》由兩個平行的故事構成,其中一個故事是一個室內樂團排練貝多芬四重奏的段落。另一個故事是年輕女子卡門與同伴計畫搶劫以籌措拍片經費的過程。 卡門到醫院探望自願住院的古怪電影導演叔叔(由高達極為逗趣的精彩扮演),向他商借位在海邊的別墅來拍攝電影,其實是為了搶劫銀行之後的避難之用。銀行守 衛荷西對搶匪卡門產生迷戀,甚至和她一起逃走。卡門後來對他冷淡疏離,又與其他綁匪若有似無地調情,讓荷西由忌妒轉成恨意。片尾預謀在餐廳綁架實業家的計 畫失控─以為身處拍攝現場的導演叔叔突然興致盎然而導起戲來─槍聲響起,釀成悲劇。 飾演卡門的Maruschka Detmers是首次演出電影,後來因為在義大利導演Marco Bellocchio的《肉體惡魔》演出而知名。本片一開始,Maruschka Detmers即宣稱「我是不該被稱為『卡門』的女孩」,揭示這則關於宿命與企圖掙脫命運的悲劇命題。本片由Miéville擔任編劇與改編,具有複雜的 文本,古怪、跳躍的敘事,精彩的音樂/聲音運用等典型高達影片元素。整部影片的旋律節奏由貝多芬四重奏的演出所驅動,暗示片中的人物也如同受到莫名的力量 所操作,扮演神秘的角色與情境。(高達在《悲哀於我》和《輕蔑》片中也用了類似的手法)。本片的卡門也引用《新胭脂虎》片中卡門對荷西說的話語:「如果我 愛上你,你的死期就到了。」 本片是對八○年代青年的痛苦處境、對電影和資本主義的關係,以及如何拍攝身體的深思之作。高達以精心安排的鏡頭捕捉演奏音樂的身體、親密撫觸的身體、激烈 衝撞的身體,大量的裸露畫面乍看像是迎合商業的妥協之舉,實則冰冷疏離的氛圍卻點醒觀眾影像的深層意涵。片尾出現的字句「謹記小製作成本電影」,說明高達 試圖在布萊希特式的劇場美學與主流品味之間取得平衡。本片以Raoul Coutard美不勝收的攝影與傑出的音效設計(François Musy,也是高達長期合作的搭檔)獲頒當年威尼斯影展特別技術獎項。在構圖優雅、線條俐落如羅丹雕塑作品的影像中,仍維持了高達慣有的抽象構圖與自然打 光手法。他甚至在片中少數“迎合主流口味”的片段中用了Tom Waitts感傷抒情的歌曲《Ruby's Arms》長達四分半鐘。這首高達的卡門現代變奏曲對高達影迷來說無疑是美味的饗宴,對主流電影觀眾來說也是高達最可親近的影片之一。

1 comment:

detective ingrid said...

今年的影展高潮,就由高達作結尾,非常充實的電影之年!!!